南京最早的面条出现在茶社
有记载表明,乾隆末年,南京城内茶社林立,最集中,最有代表性的大都位于古称“六朝金粉”的秦淮河畔。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茶社中,有云雾、龙井、珠兰、梅片、毛尖等,并有佐茶小吃,如酥烧饼、春卷、烧麦、饺子、糖油馒头和面条。
2012年复号的迎水台以经营面条和面点为主,但店名仍叫“迎水台茶馆”。该茶馆所属夫子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庆说,清末民初,南京的茶馆业极为兴盛,仅夫子庙地区的秦淮河两岸,就有茶馆、茶社30多家,以迎水台、奇芳阁、魁光阁、天韵楼、麟凤阁、雪园、文鸾阁、群乐、飞龙阁、义顺等较为有名。但以他所见,这些茶馆基本上属于一边喝茶,一边玩鸟、斗蛐蛐的场所。但不管哪类茶馆,都可以喝茶,同时也都有茶点供应,另外还有菜,有酒,也有肉,只不过菜是用小碟装的,例如像咸萝卜、雪菜、笋丝等都是都是小碟装盘的,一般老百姓两毛钱一份猪头肉二两白酒就可以吃起来了。还有一些平民只要买一碗面条就可以喝酒了,不过面条是有浇头的,例如熏鱼、小排、鸡丝等。
南京的面条什么时候从茶馆独立出来,或者说南京面馆起源于哪个时期尚未有考证。
刘长兴面馆始建于1901年,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。现在的掌门人朱同淼说,相信在刘长兴之前就有面馆存在了,但究竟是哪一年现在无法考证。不过南京面条自他诞生以来就成为市民喜爱的主食。
南京面条重卤、重汤、重浇头
南京面条不仅跟四川、山西、厦门、广东的面条有明显的区别,就是跟同省的苏州也有区别。
应该说南京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城市。四川面条主要靠麻辣和酱料,而南京主要靠本地的新鲜食材。或者说南京的面条调料只有生姜葱和五香八角,明显没有外地的调料多,然而南京人就是靠少的可怜的调料,做出了美味的面条。
具体来讲,南京面条重卤、重汤,重浇头,这是南京面条独到的地方。朱总说,南京的面条必须用老卤,即使没有老卤,也要用新卤。具体的做法是用生姜葱、五香八角、盐、糖和酱油加水熬制,熬制好了再加入烧肉的肉卤和煨骨头的汤继续熬。
接下来是做浇头,以大肉为例,大肉要整煮,煮到7、8成熟再下油锅整炸,炸到虎皮状起锅。之后再切成梳子状的肉片下锅,跟肉卤和作料一块烩一下备用。最绝的是装碗也很讲究,大肉横卧在面条最上面,大肉的两端要搭到或接触到碗边,形似一座桥,南京人因此叫它“过桥”大肉面。以至于到后来,大肉好吃不好吃,性价比高不高,就看大肉是否“过桥”。所以国内不少行家都称赞南京的面条厨师不仅是白案高手,同时还是红案高手。
有人说,苏州的大肉面和南京的做法没有区别,其实是有差别的。而朱总说,除了比较甜之外,苏州大肉的做法是整煮、整炸、整烩,最后吃之前才切片。差异是存在的,但不能说苏州的就不好吃, |